雷雨之夜?乱伦之夜?
日前,在网上捡到一张图:
据网友@这瓜保熟吗 介绍:
在某购票平台所售的曹禺经典巨作——话剧《雷雨》合肥站的演出介绍中,提到“刘兵导演的新版《雷雨》对原剧结构进行了大胆而巧妙的调整,将原著中的鲁大海这条人物线索以及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斗争情节全部删除,化繁为简使整个剧目显得更加轻巧、集中,凸显了曹禺先生的整体立意。”
根据购票平台给出的演出介绍,这版《雷雨》由齐齐哈尔市话剧团进行演绎,并且导演刘兵也将原著近四个小时的戏分凝缩为现在的1小时50分钟。演出介绍中说,这版《雷雨》是导演刘兵是根据当今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需求重新改编后的崭新呈现。
在演出介绍中还提到,齐齐哈尔市话剧团建团60年以来,已经三次演绎这部《雷雨》。通过查询过去的报道发现,在2006年的一篇报道中曾提到,刘兵导演的这部《雷雨》当时就已经将原著中的鲁大海这条人物线索全部删掉。报道中还说,这样修改可以让年轻的观众更易于接受。
在2006年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刘兵曾表示:“对名著进行改编是本着保留原著精华的基础上,彰显人性的冲突和矛盾。”
另据新闻晨报与齐齐哈尔网报道,这部话剧的导演刘兵曾是文广集团的双语综艺节目主持人,曾主持过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等多个大型中、英双语晚会及颁奖典礼。刘兵还是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硕士,北京电影学院、上海师大、东华大学客座教授。新闻晨报提到,这部青春版《雷雨》是刘兵根据几年表演教学经验创作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由刘兵导演的青春版《雷雨》是齐齐哈尔话剧团与文化部“华夏文化振兴基金会”合作排演的,另外青春版《雷雨》还曾应台湾发展研究院邀请,在台北市国际会议中心大剧场进行演出。
对于青春版《雷雨》将鲁大海去掉这件事,知名编剧汪海林在微博表示,他1993年上学的时候青艺演出的版本就去掉了鲁大海。
中国国家话剧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晓鹰在接受上观新闻采访时曾透露,1992年自己在中央戏剧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时,曾有一个“狗胆包天”的想法——删去鲁大海这个人物,换一个思路来解读《雷雨》,穿越人物之间社会阶层差别带来的表面冲突,进入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
王晓鹰在自己的微博中发表过原载于1997年1月22日《光明日报》的文字,表述自己的想法得到了曹禺先生的认同。曹禺说:“《雷雨》这个戏非常非常难演!你有个新的看法,来个新路子,别人想不到,这就占便宜了,开辟个新路子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王晓鹰就删掉鲁大海这个人物向曹禺先生述说了自己的想法后,曹禺反应十分爽快:“我在《雷雨》里写一个鲁大海就是为了要进步一点,要革命一点,其实我哪里知道什么工人啊!所以在整个戏里这个人物最嫩,最不成熟,删掉他很好,很大胆,我赞同。不过有些人的脑袋瓜子可不像你我这么想,将来有批评骂你,你要沉得住气,就说当时你和作家商量好的,作家同意的,就拿我来当挡箭牌。”
曹禺兴致勃勃地接着说:“删掉鲁大海,罢工这条线就没有了,这很好,道理就是罢工这个内容跟整个戏是不大谐调的,你细想一想他就不那么谐调,其他的冲突都和这个没什么大关系,把这条线抽掉,对剧本没有伤筋动骨的影响。年轻人就是这点好,有新路子,敢于创新,这能让《雷雨》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它已经很旧很旧了。”
这版没有鲁大海的《雷雨》,于1993年4月初在青艺剧场上演并引起巨大关注。曹禺先生也抱病来观看了演出,这也是曹禺最后一次走进剧场,王晓鹰在采访中讲到。
下面来让我们看看雷雨到底是一出什么样的戏?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
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着爱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
那么,《雷雨》的创作背景又是什么样的呢?
1930年9月,曹禺从天津南开大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插入二年级就读。他从小就喜爱戏剧,曾积极参加剧社演出京剧《打渔杀家》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话剧。对戏剧的酷爱使他产生要写一部大戏的强烈愿望,他开始根据自己多年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构思话剧《雷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便有了《雷雨》中鲁大海的人物形象。几经揣摩构思,又用了6个月全神贯注地写作,曹禺终于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创作。1934年7月,《雷雨》首次发表于《文学季刊》1卷第3期。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曹禺这部话剧也是受到西方戏剧“三一律”的影响完成创作的,
三一律(classical unities)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亦称“三整一律”。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琴提奥约于1554年提出,后由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行动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而其中“鲁大海”这个人物,刚生下来就被母亲鲁侍萍抱着投河,侥幸地跟着母亲屈辱地活下来,又饱尝了人间的痛苦。后来他到周家矿上当工人,由于具有较高的觉悟,成了罢工工人的代表。他看透了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干得出来的阶级本性。当他知道周朴园这次又用金钱收买了工人败类,平息了罢工斗争后,无情地揭露了周朴园的种种罪恶,顽强地同打手们“还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虽然由于他的斗争经验不足,有着鲁莽等弱点,但通过他的斗争毕竟表现出了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的革命情怀和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中国无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
鲁大海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他直爽、质朴但又头脑清醒。他作为工人代表,和生父周朴园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显示了他的反抗精神。但是,曹禺毕竟对工人不熟悉,所以,鲁大海的形象与别人相比,还是显得单薄。
我们假设王晓鹰是如实记述了曹禺本人的观点,那么,一部发表于1934年的话剧,当时巴金等人都健在并且对《雷雨》给予很高肯定,而时隔60年后的1993年,王晓鹰要删除“鲁大海”并得到了曹禺的认可。这里是否存在一个剧作家晚年对自己作品中人物单薄的惋惜遗憾,所以想“文过饰非”呢?
曹禺的《雷雨》与巴金的《家》、茅盾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大批文艺作品,因为它们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旧式宗族的腐朽、没落、无望、旧道德之伪善、旧礼教之摧残人性,以及开始觉醒的青年冲破牢笼的挣扎和奋斗,这是五四精神在文艺作品中的体现。而“鲁大海”这个人物形象虽然单薄,但毕竟是当时曹禺的希望,他认为的“光明”,也具有他个人虽然出身在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但却“背叛”了自己的阶级、投身革命的影子。
正如汪海林导演所说:“我93年上学时青艺演出版本去掉了鲁大海,去掉以后,整个《雷雨》立马变成狗血台湾电视剧了。做这种剪裁改编的导演,政治上的诉求不值一提,在艺术上,其实都是没文化造成的。”
汪海林导演一语中的,“政治上的诉求不值一提”。
那么,让我们也来看看齐齐哈尔请来的刘兵导演在政治上有何表现呢?
虽然,这位刘兵导演已经将@大树在北京 这个微博账号停用了,但网络是有记忆的,其艾特 @任志国 也许能透露出一些信息……
对此,网友也有评论:
@天津南开中学原保安:看来也是为了迎合一部分或者说大部分观众的口味,大力渲染“乱伦”。现在的大部分观众的欣赏水平也就“赵老二扛房檩”了。
@戏迷知音:他们的意思是曹禺就为了写乱伦,拿鲁大海这条线索搅和?我再去读读原著去,看看是曹禺主要为了写乱伦呢,还是他们就喜欢乱伦情节勾搭上座。正巧我在采集纪念曹禺展演时的资料,其中谈到《雷雨》的创作,同时也欣赏了话剧《雷雨》,我觉得曹禺是从资本家内部的乱,和工人的抗争来表现当时社会的昏暗和混乱,是对旧社会的一种反抗和呐喊,两条线是相辅相成的,单拆开意义就变了。
@我那个俯首拜阳明又丢了:但至少曹先生是将社会黑暗人伦扭曲的原因,与严重的阶级压迫产生的极端对立的矛盾联系了起来,表现形式上不一定很充沛,但矛盾根源总的来说是很准确的,全剧的立场也是因这一部分内容表现而耸立起来的。没有这一部分,让月薪五万996看什么?看堕落吗?
因为曹禺对工人运动的问题缺乏深入了解,所以写鲁大海也许有些苍白,但是作者是努力要构建这样的两条线去反映现实。如今的一些人根本做不到知人论世,在小资情调的驱动下,总觉得自己比前辈强,到处表演无知。他们艳羡的是所谓小资贵族的乱伦,绝不想看到资本家父亲的儿子背叛资产阶级去从事无产阶级革命……
时至“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当下的文化现状令人堪忧……
话剧《雷雨》北京人艺(未删除鲁大海版)
【往期回顾】